【三下乡】环境学子赴关中,探灌溉发展之旅

作者:黄慧

发布时间:2023-07-27

点击次数:


为深入了解学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探寻农业灌溉新出路,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润泽百姓幸福美好生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赴陕西省关中地区探究节水灌溉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咸阳市陕西水利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并在实践调研中深入思考。

博物馆内溯起源,红色故事我来传

7月22日,实践团前往咸阳市陕西水利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进入博物馆大门,眼前宽阔的大道中央是“节水灌溉示范园”,其间还陈列着巨大的黄河二号水泵和助型碾。大道尽头,渡过自西向东湍流不息的泾惠渠便到了李仪祉纪念馆。纪念馆分古代水利、近现代水利、陕西水利、水利科普四个展区,通过历史文物文献、沙盘模型、浮雕泥塑以及幻影成像等高新科技手段全画幅展示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治水文化。每个展区都给团队成员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古代水利展区以历代引泾灌溉历史为主线,通过历史文献、图标、模型等形式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多方面展示了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文化。团队成员在讲解的带领下领略古代水利中蕴藏的古人智慧,并通过对展馆的参观和工作人员的热心解答逐步了解了白渠、唐白渠、丰利渠、广惠渠、泾惠渠等历代水利工程的兴建,从历史方面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兴修水利对国家、对民生的重大意义。

图为团队队员学习陕西水利博物馆古代水利展区


近现代水利展区囊括了关中、陕南和陕北三个地域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政府、水利技术工作者一心修渠筑堰、凿井挖塘,保生产惠民生的辉煌成就。它以李仪祉先生生平为主线,展示了先生毕生为振兴中国水利事业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及其在教育、戏剧、建筑等方面的建树,再现了李仪祉先生为中国水利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反映了陕西近代水利取得的突出成就。观展之后,李仪祉先生“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的处世准则在团队成员心中埋下了脚踏实地,为人民做实事的种子。斯人已逝,然其精神长存!他埋藏在后人心中的种子也必将指引后人以脚踏实地为根,成长为突破天际的青松。

图为团队队员学习陕西水利博物馆近现代水利展区


在陕西水利展区,团队成员真正感悟到水利发展到现今,对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意义。从五十多年前的背水,到二十多年前的挑水,再到如今供水管道的安装,自来水供应到户,供水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改进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学习过程中,展区一张村里刚通自来水时,三个娃娃展露笑颜的图深深打动了团队的成员。他们表示此次实践给予了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更全面了解了我国水利发展,在实践中体会到水利对于民生的意义所在。

最有趣也最令人深刻的是水文科普馆。在这里,团队成员在通关答题及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实验中,深入浅出,深受博物馆的熏陶,对我国治水文化的兴趣愈发浓重,同时,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也更加忧虑。通过一组组数据,我们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当前我国灌溉方式还比较粗犷。作为农业大国,灌溉用水达用水总量的61.2%,有些地区甚至达90%,然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却仅达有效灌溉面积30%,节水灌溉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次活动在团队成员饱满的热情和求知的态度中圆满完成。依托其丰富红色文化及水文化资源,团队成员感悟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治水文化、体验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根植下了爱国主义情怀。传承路虽漫漫,然求索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表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水利工程的精彩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工程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并受其鼓舞,投身水利建设,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更多力量。


电话:029-82202729

邮箱:emes@xauat.edu.cn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邮编:710055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公众号

  © 2012-2018 版权所有 :77779193永利(中国)集团官方网站